所在位置: 首页>  党史研究>  综合研究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与发展论坛”述略

2021-08-30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与发展论坛”述略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精神以及胡锦涛视察东北时的讲话精神,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2004年7月7日至8日,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吉林省委联合举办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与发展论坛”在长春隆重举行。论坛组委会收到论文、建议等共163篇。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陈锦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孙英,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王万宾,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刘东辉等出席论坛并讲话。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及北京、上海、新疆、内蒙等12个省市论文入选代表10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唐宪强分别主持。

举办此次论坛活动,是党史研究为现实服务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发挥党史工作资政作用,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的一种有益尝试。党史研究部门、党史研究者并不只是历史的记录者、旁观者,也是当前深入改革的参与者。要按照江泽民、胡锦涛、曾庆红等有关党史研究发挥资政育人作用的指示,具有一种积极参与、服务现实的意识,与时俱进,以自己的特长和资源,为现实服务。这是今后党史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与会代表认为,历史与发展是个好命题。正如今天的中国发展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一样,今天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我们要尊重历史,总结历史,用以指导今天的改革实践。这次论坛活动,把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智力支持。

现将论坛活动中的交流情况综述如下: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回顾

与会代表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经略和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方针政策、毛泽东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和发展等角度,回顾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和发展的不平凡历程。指出党中央在中国工业化的长期建设、工业的合理布局和国防安全等方面建设东北的远见卓识,高度评价了东北工业对在我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贡献,全面分析了党中央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

代表们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们党在新中国初创时期领导建立的基础性、骨干性、战略性的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一五”时期,东北地区建立了数十个大型、超大型企业,构筑起新中国工业的基本骨架,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此后,数十年间,为内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提供了难以计数的基础设施和战略物资,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援,提供了至为宝贵的建设经验和管理经验,产生了“鞍钢宪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重要的精神财富和以孟泰、王崇伦、王进喜、王启民为代表的一大批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刻影响了新中国的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迫切需要加强对这种创业精神的研究和弘扬。

还有代表分析20世纪后半叶东北工业建设投资的历史特点后认为,谈振兴,就要尊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基础,提升基础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投资主体;发挥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历史优势,把东北建设成国家经济增长的第四级。

科学地分析和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

专家们认为,要认清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重大转折转型时期,要顺利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思想解放问题,政府官员、经济界以及平民百姓都应转变观念,特别是政府要加快职能的转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一个很难量化的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不像项目、资金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一般情况下,大家很容易把它当作一个口号来喊,不是把它当作改革和发展实践的指导思想。特别是我们这样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解放思想就更难一些,任务就更重一些,过程就更长一些。振兴东北,中央可以从政策、项目和资金上给予支持,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任务却主要应靠我们自己来完成。要自觉地从一切不适宜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体制和机制以及做法中解放出来,就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如何进行全面的良性的发展,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虽然今年以来全局经济形势存在过热问题,国家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是,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不同于其他经济过热区域,振兴工作才刚刚开始,任重道远。

大家指出,东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许多,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1)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2)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3)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4)制造业中电子信息产业未能发展起来。(5)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6)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衰退,接续产业亟待发展。与会专家突出阐述了国家制定的振兴东北的主要政策和措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选择部分老工业基地城市进行分离办社会职能,优先选择列入企业破产计划;允许商业银行采取进一步措施处置不良资产和自主减免贷款企业表外欠息;豁免确实难以归还的欠款,降低资源税税额标准,优惠优势企业的新购设备,率先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优惠财政政策等;简化调整改造项目审批程序,加大国债或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扶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鼓励企业使用国产重大装备进行技术改造等。

大家认识到,只有立足东北,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面对长期积累的困难和问题,要坚持“积极、科学、理智”的态度,既要抢抓机遇,抓紧工作,又要避免浮躁浮夸,坚持长期艰苦奋斗,防止大起大落。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需要东北三省携手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东北三省应把各自的调整改造任务放到一个整体平台上来考虑,放在东北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性整合和地区协调发展的框架中来进行。建议加强经济区高层互动,加快经济区产业资源整合,统筹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在国家的支持下,尽快贯通三省东部沿中俄、中朝边境走向到铁路线,建设哈尔滨——大连高速铁路,拓宽沈阳——长春——哈尔滨高速公路,启动松花江全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通过这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把“东北经济圈”建成交通发达、出口便利、生态优化的新型工业基地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振兴东北的根本出路

专家学者们认为,应当加快行政协调机制的建立,形成高效有序的行政联系会议制度,把东北地区战略发展的有关事宜逐步纳入行政联系会议议事日程,尽快在政府层面上加强紧密联系;必须打破地方性的政策法规障碍,减少各种相互间的政策制约,制定统一的法规规章,为区域间各种资源的高效配置有序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制定运用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打破地方的各种技术壁垒,尽快形成区域内的制度规范,建立统一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的进度,政府应当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制定和调整既有利于宏观管理又能积极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主动为国有企业创造条件,负责任地把企业推向市场,采取一切手段推动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的真正主人,使政府彻底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职能和观念,真正成为规范市场秩序,提供市场信息、完善社会保障,建立信用体系,创新竞争机制等各项公益事业服务的主体,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科学合理的确定和调整自身的职能与行为。

专家学者们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四个发展空间:国有企业改制、国有资产重组,盘活了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等带来的发展空间;民营经济和轻工业发展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的发展空间;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深加工带来的发展空间;对外贸易(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带来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资源、技术和市场。因此,建议党和政府紧密围绕上述四个发展空间,实施观念的转变和职能的转变。

大力推进东北经济的结构调整

专家学者们认为,东北的振兴应该做到: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企业经济布局和结构;以更大的魄力,促进区域内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更加开放的思维,立足于东北实际,又要跳出东北来探索研究制定全新的东北发展战略。东北的振兴应注意三个结合:即与国际国内结合,与区内区外结合,生产流通结合。东北的产业体系应包括四大内容:一是发展现代物流业,二是发展现代批零业,三是发展现代产销业,四是发展现代电子商务业。重化工业将成为我国新一轮工业化的主导产业,东北工业基地是发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重化工业的火车头,新型工业化战略是东北工业振兴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当坚持几个基本原则: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东北的振兴与发展,依靠市场经济来确保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发展,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要强力支持东北的振兴与发展。同时,要注意既往的经验与教训,特别是某些理论陷阱和实践陷阱,如走单一城市化道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不切实际地依赖于高科技,而忽视有实效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普及,过于依赖资金的投入,忽视民间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各类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以行政区划代替经济区划等等。

大家认为,在结构问题上,可以统一考虑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优化组合各种国有资源,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可以统一考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选择龙头企业为核心,进行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的并购重组,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可以统一考虑建立区域化的产权交易市场,制定公平一致的产权交易规则,形成统一有序的竞争平台与环境,促进东北国有经济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高效合理地配置;可以统一考虑区域内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营运管理,推进行政、科研、教育、公益事业单位的改革,积极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循序渐进,快速稳妥地积极解决影响经济结构的重大布局问题。为此,要把握一个目标,即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强化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提高中央企业的控制力;要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兼顾,量力而行,继续深化企业改造,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行为和用人机制,保障企业财产所有者、管理者及职工的合法利益;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必须坚持既要有利于企业发展搞活,又要保障职工切身利益。要组成专家谋划论证企业重组的性质、形式、目标、规模、资金、技术、机制、人员等一系列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论证,坚决走出国有企业重组一个,国有资产流失一个的怪圈。

人才开发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

专家学者们认为,人才问题是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正确处理外来人才与本地人才的关系。首先要挖掘本地人才,这是降低振兴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注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不只是调动少数人的积极性。要学会“借脑”。要有针对性地吸引人才,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说、写、做三者脱节的现象,积极制定和落实公正、合理、科学、积极的人才政策,倡导思想道德、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科研成果等健康向上的人才观,创造各类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是缺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是缺少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政策。专家建议,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应首先立足本单位本部门的人才培养。选拔干部不能搞一刀切,选拔科技干部更不能搞一刀切。应当用政策和待遇引进人才。对于高级人才应在政策待遇上一视同仁。东北从整体上看并不缺乏人才。相反,大量人才在不断地流向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因此,振兴东北的一个重要任务,首先是要如何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特别是注意党政部门、科研单位、企业院校中的高级人才,对于人品端正,业务娴熟,敢于创新的复合性专业技术人员,组织人事部门要扩大视野和范围,善于发现他们,保护他们,重用他们,在升迁、待遇、任务等方面坚决落实到位,登记造册,特别管理,督促检查,这也是当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

专家学者们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振兴东北的又一个重大难题。多年来,党和政府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由于种种原因,就业再就业问题始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除采取常规的做法,如劳动力市场建设、人才交流中心建设、各类就业再就业培训、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类就业优惠政策等等以外,要彻底改变传统观念:一是把就业再就业同人才开发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二是对年龄较大(有一定固定收入)和未满18周岁的,建议暂时不列入就业再就业队伍,实施下岗失业人员立法登记制度,以社区为单位以户口为依据,彻底查清失业实有人数,包括名义上没有下岗,但已连续一年以上没有发放工资的人;三是把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公民,以自愿为原则组织起来进行适当公益事业劳动,并允许有限收取劳动报酬,作为劳动的部分补偿;四是制定鼓励大学毕业生或下岗人员自愿组织起来实施创业工程的政策,如在税收等方面予以至少一年的免征政策,给予下岗职工更加宽松的从事经济活动的政策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门槛高、市场发育不健全的病态经济环境,使毕业生和下岗职工有时间、有机会、有条件、有信心自觉进入市场见习就业,彻底摆脱依靠政府找工作和到国有企业找工作的计划经济观念模式,逐渐培养人们自觉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人。

上述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认识,代表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理论研究水平的最新成果,对推动振兴东北的理论与实践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这次会议,是对党史界、理论界、学术界关于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的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是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要把党史研究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起来,为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和视察东北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

正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的。这次论坛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这次活动,是党史部门与实际工作部门、党史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研究重大问题的一次有益尝试。二是活动井然有序,气氛热烈,发言踊跃,会上会下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研讨氛围,使每个人都收益非浅。论坛的主收获有三:第一,对中央作出的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第二,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思路、对策,有了更加清楚的深刻的认识。第三,对党史工作为现实服务这个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并总结了新的经验。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